舆情监控系统:高校热点事件中的舆情风险及应对
2020-08-14 09:31:30 点击次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新媒体的主要阵地已逐渐确立起其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成为散播信息的主要载体。作为大学生,他们既有社会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主观性和自觉意识,又有在校大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特定知识层次的群体所关注的特殊问题,在自媒体的发酵下,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易发性、广泛性。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热点事件中的舆情风险及应对已是迫在眉睫。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删除
今年以来,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维持着较高的曝光度:3月8日,上海读大学的大二女生在家乡广西柳城失联;7月8日,南京女大学生黄某某赴青海旅游后失联;7月9日,又一名南京女大学生李某某在云南边境失联。目前,事发地公安机关均已介入调查。从此前的数起同类事件来看,“失联”意味着凶多吉少,甚至还可能涉及刑事案件,各地公安机关已具备了一定的舆情敏感意识,在调查寻人、信息通报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应对能力,舆论认可度较高。
所能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显示失联事件2:
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是近年来涉高校舆情常见类型,部分受害学生除了向学校反映外,会第一时间报警。因此,公安机关的处置应对备受舆论关注。2019年11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就教师姚舜熙涉嫌性骚扰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在网络上发布举报的有关细节,引发网络关注。公安机关调查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认定姚舜熙有违法犯罪事实,做出不予立案决定。部分舆论对此警方结论持有异议,猜测警方并未认真调查。此外,2019年12月,浙江宁波大学一黄姓副教授被指性骚扰女生,受害女生在向学校反映情况的同时向当地派出所报警;2019年12月6日,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钱逢胜被曝猥亵女学生,警方表示已介入调查。
针对这两起事件的舆情风险分析:一是前期办案招致不作为、慢作为的质疑。如南京大学生在青海后失联事件中家属称南京警方“以人口失联不是刑事案件而未能立案”。引发网民质疑警方不作为。二是信息发布刺激舆情反复的风险。政法机关在处置涉高校舆情过程中,往往缺少最终结果通报、信息发布内容存在“硬伤”、缺乏必要的释法说理、动态回应不足等等,导致可能刺激负面舆情发酵。引发网民不满。如性骚扰事件。
本文链接:https://www.canww.com/hangyezixun/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