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化利用大数据监测撑起了炼油装置
2020-04-01 14:27:11 点击次数:
据所能网络大数据监测了解到,截至3月27日,兰州石化炼油厂连续重整“分析小屋”已经分析检测了近300万个数据,24小时不间断地为连续重整装置提供技术服务,为防控疫情贡献了科技力量。
兰州石化连续重整“分析小屋”应用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从分子层面实时在线监测重整原料、重整生成油和抽提进料三种物料,可24小时监测三种物料的PONA值等77个指标,分析5万多个检测数据,并将测量的实时数据导入先进控制(APC)系统,及时优化和调整工艺参数,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能耗、提高装置的经济效益。
据所能网络大数据监测了解到,2016年兰州石化研究院正式启动“分析小屋”研发,历时一年半,经历了预处理设计、收集样品分析数据、建立数据库、建模及模型优化、现场安装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等多项工程步骤,于2017年4月10日正式投用。该套分析系统为连续重整装置提高芳烃含量、混合三苯含量和辛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19年底,三项指标分别提高约7,9和1.5个单位,仅三苯收率增效近2亿元。在2019年举办的中国石油炼油化工重大自主创新科技成果推介会上,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重要推广技术,得到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连续重整装置是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重要的生产单位,它以石脑油为原料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合组分和芳烃BTX(苯、甲苯和二甲苯)产品。要提高芳烃转化率和辛烷值,就需要实时掌握重整原料的物性,根据组成性质的变化对反应器入口温度进行时时调整,而传统的人工化验分析数据分析周期长、分析滞后,不能有效指导生产。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删除
针对这一短板,兰州石化公司研究院应用分析技术研究所决定利用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自主研发在线近红外分析小屋,针对装置不同的原料组成,优化和调整工艺参数,采用阶梯反应温度,改变了以往重整四个反应器反应温度相同的状况,满足了装置优化控制的需求,并将极大的推动连续重整装置的“分子炼油”技术。
项目研发初期,摆在眼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建立稳健、准确的分析模型,它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核心。为做好这项工作,项目组成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不论严寒酷暑,他们每天轮流骑自行车往返于连续重整装置和研究院之间收集样品。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收集重整进料、脱戊烷油和抽提进料各110批,共330批样品,为建立模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在模型建立期间,项目组加班加点找办法。从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光谱数据的处理方式、异常数据的筛选和剔除开始着手,对分析数据进行反复筛选和优化。
连续重整分析小屋运用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将分析结果自动解析并成功推送至LIMS系统。引入“分子炼油”理念,为连续重整装置达到“分子炼油”水平、推进公司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